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橡树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是要与我们心灵相知相遇的,哪怕一刹那间的感动,我们也得紧握不放,那灵光初现的美好终将驻留心田。
孩子,天生就是诗人。他们喜欢童话,喜欢乐园。一片叶子在空中风舞,惊奇;一只蚂蚁捋动着触须,诧异。未知的世界,太多了;人间的美好,斑斓着。孩子,能够整体直觉感受到万物的律动,因为他们功利之心全无,内心纯粹得明亮。当我们一天天的长大了,知识知道了不少,对这个世界,却变得冷漠了,感动往往一天天减少了,留下的往往是所谓的知识图解,谈论的却是几点干巴巴的子丑寅卯。
我想带上原始的感受力去上课,因为我们很长时间忘记了清风吹动下的感动,淡忘了月桂树下的青春吟唱,我得找回,找回生命的本初姿态。铃声响了,容不得我想得更多了,还是让孩子们找回真正的自己吧,在文字中遇见美好。
《致橡树》,我不想教给孩子们所谓的诗歌知识:意象、象征、拟人、映衬和对比等。因为,我们的孩子从小被教授的知识太多了,有些概念不知道被我们咀嚼了多少遍,可是拿到一首诗,剩下的往往就是这些脱离文字的概念留存在心中。感觉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慢慢消失了,而对文字的感动,如迷途的羔羊找不到归家的路。《致橡树》我想让孩子们整体感知诗歌的美好,小心翼翼地问着:读完这首诗后,你从文字中读到了什么?孩子们普遍读到了“爱情”。可是在谈论的过程中,还是有些孩子把“爱情”理解概念化了。也难怪了,在青春的年龄,谈舒婷所倡导的爱情观,也是难为他们了,毕竟与这个时代相隔,与青春时光不能交融。但是,一旦进入语言文字,孩子们还是能感受到舒婷给我们构筑美好的诗歌王国。
孩子们说“像刀,像剑,也像戟”此句可能意蕴丰厚的,其中的“刀、剑和戟”,刀光剑影,所向披靡,也可能铩羽而归,光荣与梦想,悲壮和苍凉,爱恨情仇,悲喜交集,亮剑精神,“大丈夫”的伟岸,胸怀天下的情怀跃然纸上,阳刚之美代表着时代的最强音。这时候,我享受着孩子们的美好的表达,不愿意说出“刀、剑和戟”人格化了的冰冷阐释,所谓的比喻修辞术语让它静默无声。
静等,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感动,让美好绽放。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花朵”的“沉重叹息”,这是多愁善感,这是美丽的哀愁;“花朵”表达成“又像英勇的火炬”,热烈奔放、敢爱敢恨,巾帼不让须眉,摇曳多姿。再加上“你有你的”“我有我”两词,木棉和橡树鲜明形象不言自明了。
在沉潜语言文字中,孩子们感觉着,感动着,还谈着这个时代,谈着现实和理想,谈着我们脚下的“土地”……诗歌,要向心灵深处美好地抵达。
身披夕阳的播种者向茫茫的天边走去,这就是后人熟谂的梵高的《播种者》。我们漫步在语言文字的田野,停下脚步,凝望……
《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做之一,作者舒婷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现代气息的理想爱情。因为全诗意象迭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才能深入到文本的精髓,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能掌握好诗歌的朗读技巧,并能掌握诗歌的意象分析方法。所以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朗读感悟法和意象分析法。
在导入环节中,以电视剧《梅花三弄》的主题歌曲导入,我觉得很符合诗情画意的特点,就学生的反应来看,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显然激起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一个班,我干脆就亲自上阵,为他们演唱,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重视朗读,在反复多样的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因为诗歌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是以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齐读,分男女生朗读,个别朗读,学生互相点评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范读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朗读时有了有效的感性指导 ,使的学生 更快速准确的把握了诗歌的情感。意象分析时,能够归类分析,这样清楚明了,作者在诗中“先破后立”的的结构特点也一目了然,学生容易掌握。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是一首非常美的爱情诗。它突破了传统观念,大胆提出女性的自立自强,这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曲现代新爱情观的赞歌。同时它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在诗中作者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向我们传达了它独特的情感内涵,给人耳目一新的美感。另外整首诗的语言凝练优美,柔中带刚,富有穿透力,感情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结合这三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欣赏“三美”即“意象之美”、“主题之美”“内蕴之美”让学生通过意象分析情感,通过语言赏析诗的内蕴。树立独立平等的爱情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诵读感悟法和探究交流法。
在导入环节,我课前播放《传奇》这一优美的爱情歌曲使学生放松下来,并且营造气氛。接着我用一系列比喻有感情地表达,将学生带入到对爱情的向往中。然后让学生回顾他们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的诗句,顺势导入到课题上。播放歌曲,让学生产生了兴趣,同时思考爱情诗句既回顾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感染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另外教师有感情的带动,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了关于爱情的美好氛围中。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
接着我展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初步明确,并以此为导向,理顺本课的思路。
接下来进入到文本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我让学生屏气凝神,静静地听丁建华的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优美的意境中,加强情境体验,学生纷纷陶醉其中。然后我让他们在这种感染和带动下,自由朗读,再指名读,展示朗读成果,使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我让学生再次朗读第一小节,找出其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点以及作者对它们的`态度。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我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使学生通过分析语言进而分析意象及作者背后的情感。以文本为基础,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参与度较高,并且能抓住关键词句,理解的比较到位。不足之处就在于没有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比如在“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其中否定的语气细微的差别,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引导学生去细细体味。
而是只在分析完第一小节后,让学生齐读,体会作者的否定态度。
在分析完第一小节之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对前面一系列意象进行否定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在爱情当中缺乏“独立、平等”的精神。由此引入下文“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通过齐读,加强对作者要求独立、平等的理解。然后引入简爱的视频片段,学生很感兴趣,同时又加深了对女性这种自我意识的肯定。然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地听,我在音乐的伴随下,进行范读。此处是一个亮点,进一步加深的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进入到作者所营造的爱情意境中,之后学生纷纷鼓掌,教室里达到了高潮。
接着我让学生再次自由读第二小节,先自主思考真挚的爱情还需要什么?学生再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讨论非常激烈,学生纷纷踊跃发言。最后我再次总结诗人至美的爱情宣言就是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保持人格独立,同时在情感上还要相互依靠。所以她勇敢地告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我再次引导学生对最后两句话进行分析,然后总结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
此处不足之处就在于没有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处理,学生可能对它的理解只停留在了表面上,没有深入地挖下去。
在分析完全诗之后,我再请一位同学进行配乐朗读。学生读的非常精彩,整个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气氛达到了又一个高潮。但后来的分角色朗读,由于气势不够,所以又冲淡了高潮的意味,这是一个不足之处。
最后我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橡树,写一首《致木棉》的诗。这是前一天的作业,我再让学生结合今天的所学所感进行修改。然后进行作品展示,学生写的很出彩,每一位同学过后都是阵阵掌声,看来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了此诗。最后我进行总结,在掌声中结束了此课。
总体上看,这节课上的比较成功。思路清晰、环节流畅。不足之处就在于朗读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把握还不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解的深度。以后还需要吸取经验,改正不足,加强钻研雕琢,争取有更大进步。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的爱情诗代表作。在诗中,千百年来那种男欢女爱的程式描写不见了,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也被彻底否定,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同时《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在诗中作者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向我们传达了它独特的情感内涵;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诗歌中鲜明而独具特色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诵读感悟法和探究交流法。
在导入环节中,我以播放《简爱》影片两个小片段来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情境中,然后以对简爱爱情观的分析的开场白引出本课内容——舒婷的爱情宣言,让学生去思考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这个话题,就学生的反应来看是非常成功的,显然激发起了学生学习这首爱情诗的兴趣。
导入环节之后我设计了“走近作者,知人论世”这个环节,让学生简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但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朦胧诗及朦胧诗的特点,为理解诗歌内涵蓄势。但我感觉这个环节的介绍有点拖沓,应该再简洁些。
接下来进入配乐诵读的环节,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优美的意境中,通过flise配合诗歌内容的动画播放和舒缓的音乐,我进行了有感情的诵读,整个课堂沉浸在一个美的诗的境界,我认为这个环节是本课最大的亮点之一,充分唤起了学生诵读本诗的兴趣。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感受教师的,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诗歌的感性认识,比一味的让学生朗读更能准确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
但因为诗歌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是以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所以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齐读,让学生整体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通过个别朗读,男女生分读,学生互相点评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这是鉴赏诗歌的指导原则。所以在具体的文本研习中,着重在于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诗人舒婷热情坦诚地歌唱了自己的人格理想,诗中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所以在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时,应该将“象征手法”这一艺术手法点透,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选择“木棉”这个形象代表女性形象,和传统的一些代表女性形象的物,如柳丝、水等进行比较,比较出他们不同的点,这样学生就对本棉的象征意义把握得比较到位,从而很好得理解本诗要表达的爱情观。在教学设计中出于考虑到时间的限制,没有涉及对诗歌结构特点和语言形式特点的分析,这是我疏忽的地方,此诗的教学重心不仅仅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还应该把握诗的形式结构,特别时结构里面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这是以后的诗歌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因为诗歌的美,在于它的意象、结构形式、音韵节奏等多方面的。
在领悟本诗的思想和探究本诗的手法之后,我设计了“结合体验,谈谈感想”这个环节,但主要是引导学生谈对爱情的新的认识,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并写出来,然后进行交流,这个环节设计得非常成功,学生精彩的一句话表达赢来了听课师生的阵阵掌声,教室里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氛,本课在这个环节达到了高潮。
最后的课尾,我设计了“总结启发,换位尝试”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萌动和早恋现象,同时让学生以《致木棉》为题,写几句小诗,课后完成,从后来收上来的学生作品看,大部分学生真正领悟了这首诗。
然后师生一起再次诵读全师,再次进入诗的境界,结束本课。感觉这节课上得还是非常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致橡树原文欣赏: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这节课设计的初衷比较好,希望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然后反馈练习把握朦胧诗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对内容理解上耽误了较多的时间,。老师又不想以讲代学生理解,所以课堂设计没有全部完成。
总结起来,有如下的几点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 备课准备不过充分,学生预习不够充分。
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是我们可是比较少的原因,而备课的不充分,不是说我没有好好的备课,而是觉得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更充分的备课,总觉得最诗歌的内容和课堂的设计、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学生也没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
第二, 思路不流畅。
在讲课过程中没有一个贯穿于整堂课的讲课思路,这不是我一贯的讲课风格,这样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筋骨,只剩下了血肉。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讲课之前是几易其稿,和同事也做了参考,但是大家没有形成一个定论;在实践过程中也是这样,在一班讲完之后,觉得学生接受的不好,又做了很大的修改,所以一直到最后,也没达到自己觉得更完美的境界,这也是备课不充分的一点原因吧!
第三, 课堂引导不力,最后部分处理的比较仓促。
本节课,听课的老师会发现课堂生成很多,但是作为老师现场处理的不过完美。很多学生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分析的时候,已经找到了这种新型爱情观的具体特征了,而我还在指望着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具体以分析来加以深化,而且对新生成问题,引导非常不利。
课堂上,学生说可以把这篇诗歌分成三个部分,而我准备的时候只分成了两个部分。但是我觉得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是两个部分而不是三个部分,是因为我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我想通过在对全篇诗歌内容的理解之后,划分层次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种操作可以说不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是是不是有点是,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