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燕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燕子》教学反思1《燕子》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写“神”了。这神来之笔是怎么来的?那是因为郑老先生书读得多。我在上写作课时我问学生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当然答案多是增长知识,读书能让自己长大,读书让自己高兴??学生们也都会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只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念叨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身心马上会轻松起来,精神也会好上许多。也许这也是这篇散文魅力表现吧。
大多数的学生是见过燕子的,他们没有陌生感,但他们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的冲动,所以燕子不会如此走到他们的纸上,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因此研究这一课,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燕子》教学反思2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针对三年级教材特点,着重借助对“料峭”、“纷纷”、“一点不在乎”三个重点词语的理解组织教学。通过多种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二、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如何让学生不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我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设身处地地自主阅读,交流感受。这样,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融入其中。
三、创设一个个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理解政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贝蒂一心救燕子时,让学生看图说说贝蒂的动作、神情她好象在说些什么?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车厢里的一只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对送行的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这些情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文中,感受到人和动物间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课文。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了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四、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情境,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文字品味中弘扬人文精神。
五、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方法,如做批注、画重点句子、圈重点词。
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七、整节课围绕“爱”之主题构建课堂,理解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升华。课堂教学结构疏密有致、粗细结合。对整个教材的处理新颖、简洁、深刻。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相对紧张,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案、环节、过程。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状况,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了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课改专家的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
每次公开课都使自己受益匪浅,不仅对教材挖掘得更深,还能通过公开课取他人之长,寻找自己的不足,此次教学发现自己离收放自如的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平时还要不断积累,注重课堂的生成资源,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
《燕子》教学反思3周三,我和学生学习了《燕子专列》。在上周结束的第一单元的《燕子》教学后,学生对小燕子的可爱机灵已经非常熟悉。此时正值春天,小燕子又是春天的使者,是为春天增添生机和活力的小精灵。可是在这篇课文中,燕子却坐上了专列,怎么回事呢?课堂开始,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迫不及待的去到课文中去找原因,学习的兴趣盎然。
读完课文后,学生交流起来热火朝天。我引导学生用几个词来概括燕子遇到的困难。学生很自然的找到了“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学生你说我听,不同意见来补充。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假如情况继续进行,会发生怎样的后果?学生体会到成千上万的燕子很可能就全都死在瑞士,瑞士境内将到处是燕子的尸体,这种情况让人惨不忍睹,痛彻心扉……在学生小小的童心里是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的。我接着补充,瑞士政府和人民是怎样做的?学生找到瑞士政府的行动,找到瑞士人民的行动,感受瑞士人民对燕子的救护是多么的及时,彻底,这是一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例子。
在引导学生感受瑞士人民对燕子的救护时,我抓了关键词语如“纷纷”“到处”“踏着”、“冒着”、“顶着“这几个词语,引导学生想像都有哪些人走出家门,学生交流“有老人,孩子,妈妈,青年教师工人律师……”各行各行,男女老少,这只庞大的救护队,是前所未有的团队,他们不怕严寒,不严困难,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拯救燕子。这种人类爱鸟的举动深深地打动着孩子。这时我的教学目标就顺利达成了。
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死去活来,是我作为语文老师的责任和义务,我深深地感到自豪和骄傲,我愿意和孩子们享受在文字中穿梭,积累的快乐,也愿意看到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积极交流,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文字中纵横驰骋。
我愿意, ……此处隐藏6491个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这堂课气氛较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我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我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生动形象,感情色彩浓厚。教学时要不断地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燕子》教学反思13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圆满”完成预定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何谈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我在教《燕子》一课时,是这样解题开讲的——
师:我知道咱们班上有几位女同学名字中有“燕”字。
(学生在底下高兴地报出了名字)
师:大家知道她们为何用“燕”作名字吗?
生:我想是因为燕子很美丽。
生:因为燕子非常活泼可爱。
生:因为燕子是一种益鸟,也是人类的朋友,大家都很喜欢燕子。
师:由此可见,人们非常喜欢燕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燕子》这篇课文,看看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燕子能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说到底,教学设计毕竟只是教师在课前的一种单向预测与规划,无法绝对符合实际进展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施教时切不可墨守成规,而必须灵活自如地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做到在随意之中显现匠心,既使师生和睦,也令课堂情意浓浓。
《燕子》教学反思14度过了欢闹的新年,迎着春风,我们踏上了新的征程。初春的气温并不很高,天气乍暖还寒。孩子们用求知的热情,融化了三春的积雪,满怀希望的来到课堂,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燃烧了我对教育的梦想。
春天,柳绿花红,莺歌燕舞。一对对小燕子,伴随着优美的歌声,矫捷的飞翔于长满淡淡绿叶的柳条之间。孩子们看着《小燕子》的儿歌视频,渐渐引入本学期的第一课《燕子》。
《燕子》一课是郑振铎老先生的一篇佳作,课文篇幅短小,却将燕子写得十分逼真、传神。机敏、灵活的小燕子,给北国的春天增添了勃勃生气与灵性,让春天显得更加美丽、绚烂。整篇课文字字传神,无不表达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对绚烂春天的热爱与憧憬。
文章开头简洁明了,直奔主题,寥寥几笔就给同学们勾勒出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身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让同学们从颜色、外形、重量等方面感受到,小燕子的小巧、可爱。
接着,课文又通过一个自然段的篇幅,描写了小燕子飞行时的特点。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组内分工读文,孩子们进一步的了解了课文的内容,通过自主提问、交流,孩子们大部分将矛头指向“掠”,和“沾”这两个字,古诗文讲究一字传神,那么现代文亦如此。于是,我借机引导同学们抓住这两个字,掀起大讨论,看看这样两个字用的好在哪?可不可以换成别的字来代替,比如把“掠”换成“划”字。经过一阵激烈的组内交流,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觉得“掠”字能更加恰当的表现出小燕子的轻巧灵活,而“划”则力道大一些,在情感上更重一些,不能表现燕子轻的特点,而且“掠过”轻轻的,迅速的擦肩而过。所以“掠”字用的更准确、更恰当。“沾”字,通常是因为接触而被东西附着上面,燕子的尾巴沾一下水面,迅速而轻快的飞走,时间极短,所以燕子只能是轻轻沾,加入沾的时间久了,燕子也许会掉进水里……。听着同学们认真而细致的分析,我内心是无比的高兴的,也是无比的骄傲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地渗透习了写作教学的内容。因为这一单元《语文园地》的作文内容就是写写家乡的景色。《燕子》一文在描写燕子飞行的特点时,采用了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同样在描写家乡景色也可以采用多种的观察顺序,于是我向同学们介绍了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先中间后两边等等不同的观察顺序,为孩子们在写作本单元的作文练习奠定基础。
整篇课文,作者把春天美景与燕子联系起来,燕子因春色而雀跃飞翔,春色因燕子而灵动、活泼,燕子与春色构成了一个悦动,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让我和孩子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快乐!
《燕子》教学反思15《燕子专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人们关爱保护燕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它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的爱心,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课文。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直奔主题,教会学生点线面。首先牵出文章的主线,以线贯穿全文,再抓住点与面中重点词理解和体会,感受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并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一、一线贯穿全文
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课文叙述了瑞士人民保护、救助燕子的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我紧跟着问了一句,学生们都明白:说明了人们喜欢、关心燕子,表现了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对,说得好!我立即板书出关爱二字,并小结道: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就是这篇文章的主线。课文围绕这条线,叙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请同学们看看作者采取了怎样的叙述方式。我要求学生用列小标题的方法写出文章的叙述步骤。如:
①燕子专列准备启程→②气温骤降燕子遇险→③政府居民齐心救助→④燕子专列快乐开动可以看出,作者采取了倒叙的方法,先将事件的结果呈现出来,然后讲述整个事件的过程。全文围绕主线讲述的政府呼吁,居民找寻,专列运送几个情节,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
二、点面结合抒情
在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瑞士政府的关心专列运送、电视广播呼吁,作为一个政府下这样的命令难能可贵。然后用心去感受每个人为保护燕子、关心燕子做出的努力。在讲述这一内容时,我教给学生点与面的知识。
老师讲解:文章在表现了人们关心、救护燕子时,所采取的方法是先叙述所有人的行为面的描述,再选取点一个代表性的人物的情节描写。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真实地抒发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我要求学生找出面和点的内容,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如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等词集体表现了居民们的真心关切。在对点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的描写中,用三句话来叙述: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突出了贝蒂为拯救受伤的燕子而忘我的精神境界。以面引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文章因而简洁、生动、感人。
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我教会学生点线面,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走弯路,一下子理清脉络,抓住重点,进而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感悟文章情感,去体会表达方式,达到与作者共鸣。